1999年5月,维克大学翻译学院举办了名为“培训口笔译译员:新千年新方向”的翻译教学论坛。来自25个国家的31位专家就口笔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表了独到的、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涉及语言实证、多元系统、功能主义、文学及文化研究。论坛的组织富有特色:与会者事先都认真阅读了发言稿,论坛上发言人只是简略陈述要点,然后展开讨论。这就为不同观点和视角的交流、碰撞、论争与回应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并非大会的发言稿,而是对论坛主要议题的回应,并就翻译教学的背景与现状、口笔译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课程设计,甚至未来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该书的出版对于我国的翻译教学界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欧美主要国家的翻译教学体制,入学考试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对我国正在试办的翻译专业,已经开始的MTI教学,劳动人事部、教育部的翻译资格考试,以及各个外语院系开展的短期翻译培训,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其次,书中所涉及的翻译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对我们认识翻译教学的规律,反思现行的翻译教学会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口译教学占主导地位仍然是巴黎高级翻译学校的“释意范式”;而以规范理论和目的论为基础的“目标文本范式”,以认知心理学与信息论为基础的“认知加工范式”,以及以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对话语篇的交互式范式”在国内还比较陌生,尝试用于翻译教学的则更少。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口笔译教学模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第三,与语言教学相比,翻译教学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翻译教学需要翻译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支撑,由于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长期分离,隔膜与陌生是不争的事实。再由于翻译教学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发展领域,系统研究口笔译教学法成果尚不多见。这无疑会阻碍我们翻译人才的培养。
第四,书中各位作者体现出的客观研究态度,经验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自省的辨证思维,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借鉴。理论是描述和解释现象的话语建构,是用以认识事物的框架;理论都有自己的针对性和盲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能证伪;意识到自身理论的局限与发现其他理论的合理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翻译教学的规律,更好地发现、描述、解释或预测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